这里是文章模块栏目内容页
灾区建筑垃圾资源化和重建节能抗震房屋建议

    在四川地震灾区都江堰市,两条生产线将以每小时处理160吨废墟建筑垃圾的速度转化为灾区重建所需的建筑材料。项目负责人--全国人大代表、同济大学建材研究所所长张雄教授说。
       张雄3日抵达北京后,第一件事就是向科技部报告生产线的建设情况。他说,该项目将地震灾区倒塌的房屋和危险房屋拆除产生的建筑垃圾制成回收砂,然后用于生产混凝土和建筑墙,以支持灾后重建。目前,该项目占地110亩,将于4月接受科技部验收,年生产规模可达100万吨。
       “5·12汶川地震后,张雄提出了灾区建筑垃圾资源化和节能抗震房屋重建建议。据估计,地震中约产生5亿吨建筑垃圾。按60%资源化计算,该项目可节约3万亩填埋土地和60亿元处理费,减少3亿吨自然资源开采,避免建筑垃圾污染生态环境。
       去年6月,科技部正式批准了项目,项目总资金超过4000万元,由同济大学和中国建筑材料科学院共同承担。张雄的团队立即赶到灾区开始建设。
       张雄说,灾区建筑垃圾数量大,成分杂,污染严重。生产线半封闭,注重防疫、防尘、防噪声,避免建筑垃圾资源化过程中的二次污染。此外,资源产品的多样化和经济附加值可以根据灾后重建的不同需要最大化。
      除了捐款,我还应该充分发挥我的专业知识来帮助灾区,张雄说。我希望精心建设优质的科技救灾项目,借此机会展示和提高中国的救灾技术水平。
       生产线验收后,移交当地政府指定的企业经营管理。张雄建议政府出台政策,鼓励和要求有关单位和公众积极运输建筑垃圾,确保处理厂的正常运行,为灾后重建服务。